UWC × 喜林苑 | 和35名少年共振村声
在小地方,做大事情
欢迎订阅©喜林苑LindenCentre
咔嚓!大合影!
(隔壁阿姨家的狗狗申请加入群聊)
2021年5月31日至6月5日,来自中国常熟世界联合书院(UWC Changshu China)的35名学生,在全新启用的喜林苑苏州教育营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“村声工作坊(Soundscape Workshop)”。(此前举办的春茶季村声工作坊回顾请戳这里)
UWC作为当今世界独具一格的全球性教育组织,致力于通过教育,联合不同的国家、民族和文化,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。自1962年起,它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超过60,000名青少年汇聚在一起学习、生活,为增进国际了解、促进人类和平做出了特殊贡献。
喜林苑CEO玉江发表开营演讲
作为一所非常强调体验式学习、社区服务和户外活动的国际书院,UWC将每学年的最后一周设计为学生必须外出实践的Project Week(项目周),旨在让学生通过真实世界里的历练,培养自己的同情心、责任心和终身行动力。
此次由苏州喜林苑主办的“村声工作坊”,正是作为Project Week研学项目之一被UWC选中,且在此前的学生自选阶段,收到了最多的学员申请(全年级70%的学生选择)。
“村声工作坊”课堂掠影
在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,不仅有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欧宁老师、音乐人类学家金佐宁老师、音频工程师聂俊老师从“村声”切入艺术创作和城乡研究,为大家带来四场干货满满的学术讲座和课下若干次思维碰撞的“非正式会谈”;
喜林苑在地领队Max、Yoyo、Hami、Joe、Yiming、Xiao也和大家一起攀莫厘高峰、走杨陆古道、探有机农场、学古法扎染、吃土灶菜饭、访翁巷人家……
在真实的沉浸和体验中,打开听觉的触角,自由而敏感地感受周遭,“becoming a native(成为本地人)”。
“廿四弯”登顶莫厘峰,远眺太湖逸兴遄飞
“明朝一条街”杨陆古道,风景旧曾谙
现代有机生态农场,在新时代种下新希望
草木染初体验,苏木和姜黄的绚丽色彩
正如学员Kevin在项目结束后的反思回顾中提到的:
“过去一周里我学到最重要的事情是,打开感官,活在当下……这种状态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,也适用于我的日常生活,因为它将我与我所处的空间(space)连接起来,使之成为一个‘地方(place)’。”
在常常被忽略的声音中,学员们发现了故事和价值,也开始亲身体验一个地方的氛围和生活方式。
学员Jeffery的课后反思
(节选)
起初我不知道要记录什么,什么是“有用的声音”,后来我的解决方法是,什么都不在乎,跟随我的心,记录一切让我惊喜或感动的声音。我们很幸运,这个项目给了我们很多自由。
在过去一周里,我学会了享受孤独。有趣的是,当我停止说话的时候,世界开始说话了。
学员Angela的课后反思
(节选)
我们起初忙于寻找那些宏大而复杂的主题,希望通过声音传达出一些深刻的想法,但后来才发现,这让我失去了用心体会这个地方的能力。
当我在雨中走了一整天,并注意到发生在我周围的事情时,我才发现自己完全嵌入了这个小镇。
从那时起我明白了,如果你遵从自己的内心,简单的东西也可以很有吸引力。
学员天楠的课后反思
(节选)
在项目开始前,我们想当然地以为随着年轻人移居到城市,留守在当地的老年人会感到孤独。
但是在采访中,我们了解到当地老年人其实并不孤独,他们在想念孩子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微信和孩子视频聊天,而且由于旅游业的发展,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生机勃勃。
采访改变了我们的想法,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消除对农村人的刻板印象,去做更多实证研究,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。
学员Allen的课后反思
(节选)
我出生在城市,在城市长大,坦率地说,我对乡村生活没有任何经验。
在六天的旅程中,我最享受的是与当地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时候。我着迷于他们偏安一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。它让我知道,花时间在商场、酒吧、电影院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方式,有时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何种生活是更有价值的。
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里,听觉、味觉、嗅觉和其他丰富的感官体验共同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。在完成这个项目的学习之后,我仍然会更加关注世界的细节。
接下来,让我们看(听)看(听)各组学员们最终呈现的精彩作品吧!
1组
逃离吧!
Let's Escape!
第一组学员在音频中加入了许多“噪音”,例如宿舍后池的蛙鸣。“起初认为的噪音,最终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声音,包含了我们的许多记忆”——对声音的理解变化中,地方归属感(或称“恋地情结”)被建立。
“我相信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声音,是为了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忽略的小事”。不刻意“寻找”,而去体察细微,是第一组眼中这趟“逃离”最美的意义。
2组
清冷中的热闹
The Enjoyment
of Loneliness
“我们可以用分贝来定义安静,但村民们可以用内心的平静来定义安静”,第二组通过最后的展示,阐述了他们对于“平静(peace)”的理解与思考。
为了打破关于“农村”的刻板印象,第二组罗列出许多固有的假设,也在与东山人面对面交谈后有了全新的体悟——年轻人都去了哪里?如果农村里的人越来越少,你会怎么想?
探索新事物,探索未知,享受发现美好事物的过程,这是第二组学员们在这一周寻找到的“内心平静(inner peace)”。
第二组在行走杨陆古道途中参访灵源古寺,颇有“古道西风瘦马”之感
3组
那山 那巷 那小镇
Mountains, Lanes,
The Town
第三组学员用声音描摹了东山三种标志性环境下的不同氛围——山间、小巷、城镇。
依山而建的东山镇,山间的自然之声唤醒了一种奇妙的感觉,将他们与东山的地方特质相联;穿过小巷,他们捕捉到了自然声音和人工噪音的奇妙结合,那是本地社区居民与所处自然环境的连接;进入城镇,他们找寻到人工噪音的源头,道路交通、工业厂房、新造建筑——
原来,尽管这里的生活节奏比城市简单、缓慢,但这座小镇同样满载着自己蓬勃向上的力量。
小组讨论中,“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”
4组
「音」托邦
Sountopia
“东山是什么?它是小旅馆,是多雨的山谷,但远不止这些。
它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鸟儿每天清晨的鸣唱,它是来自食品店的遥远的声音,它是农场的嘈杂、彰显生命的存在,它是方言,和每一个说着方言的人,它是孩子、妈妈和邻居……”
第四组成员Helen动情的朗诵,为现场掀起了一轮小高潮。
第四组的学员们用“音景”勾勒出了东山最平淡的日常,看电视的店主、边喊边卖食物的老太太、缝衣服的老裁缝……何以东山?自在的生活,富足的内心,便是理想中的乌托邦。
何以东山
5组
生活之声
The Sound of Life
第五组的作品,用4分钟的音频,浓缩起东山人的一日光景,串联起他们睁开眼睛的清晨,到进入梦乡的夜晚。当平面铺开的“音景”添加了时间的维度,有趣的化学反应诞生了!
值得一提的是,第五组中担任剪辑师一职的Alvin是一名专业YouTuber(视频博主),尽管此次编辑无画面的音频对他而言也是一次新鲜的挑战,但他最终用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全身心的投入,为小组贡献了精美的作品,也收到了专业老师的一致好评。
第五组剪辑师Alvin一遍遍检查音频效果
项目结束后,我们也非常惊喜地收到了学员的信息:村声工作坊在学校有后续进展,今年暑假已经有项目小组,要到苏州园林录制新的Soundscape(地方音景)。
愿我们的心中常有谐和之乐,愿我们的触角永远敏感。
编辑 | 魏逸茗
供图 | 卢翛 哈米 UWC学生
*学员课后反思原文为英文,编者译*